地区:浙江省温州市地方志
书名:弘治温州府志
卷数:二十二卷
作者:明王瓒 编集 蔡芳 同编
版本:明弘治刻本 现代影印本
格式:据原书原貌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348MB
页码:1290页
浙江省温州市地方志,温州地方志书的修纂有过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明《弘治温州府志》是其中最特出最详实的一部。 弘治十六年,温州知府邓淮倡修府志,因王瓒“尝修国史、修《会典》”,敦请他“重加编辑”。王瓒对家乡志籍非常熟悉,认为“载籍有纪,盖起于晋,如《永嘉记》是已。继是为图经、为志、为谱、为编。作者选兴,岁久湮毁。皇明洪武己未,任守敬尝一修之,然所纪悉启运初务,未及重熙累洽之盛也。况当详而略,当约而泛,其亦奚所钩考以为政化资哉!”于是会同蔡芳等在南塘日新寺辑理,“凡六越月而成编,总为二十二卷。”因“还朝戒期”,匆匆离温赴京,未及反复校核,期待蔡芳“补正缺疵而嗣理之。”上述《宏治温州府志》保留若干《洪武旧志》痕迹以及刻本误讹、涂黑、空缺甚多等“缺疵”显然根源于此。但全志体大思精,详略得当,言必有据,古今并重,总体上非常成功,堪称杰作。
《弘治府志》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一是保存了大量失佚的温州古史资料:以卷六坊门为例,如平市坊,下注:“汉永宁县城濠在此。”五马坊,下注:“晋守王羲之庭列五马,出则鞭之,自前街过此,故名。”谢池坊,下注:“晋谢灵运旧游处。”康乐坊,下注:“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常由此出东门,故名。”竹马坊,下注:“晋谢灵运出守,儿童骑竹马迎,故名。”嘉会坊,下注:“萧齐驯雉坊。”瑞颖坊,下注:“隋从西洋产嘉禾,故名。”问政坊,下注:“唐问俗坊。”礼贤坊,下注:“唐清平坊。”士宁坊,下注:“唐止戈坊。”棠阴防,下注:“唐宋泰坊。”安宁坊,下注:“唐永泰坊。”井莲坊,下注:“唐利仁坊。”太平坊,下注:“唐百贾坊”,加上已见前述的墨池坊,唐前坊名竟多达十五处。以郭璞卜城为例,卷一《形胜》据《旧郡志》及《一统志》叙“郭璞登山相地”之语,据《旧志》叙“晋郭景纯迁(瑞安)县治”之缘由,同卷《城池》叙“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卷二《公署》叙瑞安县治“晋太宁间用郭景纯卜,迁于邵屿。”卷三《山》有“郭公山,又名郭公峰”,据《绍熙旧谱》叙“郭璞初欲于白石黄塘建县治。”卷六《邑里》乐清三都有郭路村(郭璞路过此地得名)。卷十五《古迹》新城云:“郭璞初谋城于此。”卷十六《祠庙》郭记室祠云:“晋郭璞字景纯,卜城有功于民,立祠。”“又有郭仙庵。”有关记载多达九次。以名人故居为例,保存了周行己、张辉、仰忻、叶味道、郑泰臣等故居的记载,以宋人别墅为例,保存了陈氏别业、薛氏别业、洪氏别业、项氏别业、鲍氏别业、杨叶举别业、朱士廉别墅、郑氏莲花庄等记载,以生产技术为例,卷七保存了明前蠲纸的制造法,漆器制造的辉煌史,蜃灰的用途,明矾炼制始于弘治时的平阳宋洋,民间检验河豚毒性的方法和解毒药等。这许多宝贵资料大都被《万历志》和以后的府志蒸发掉,该是何等的可惜!
二是体例上有重大创新:曹叔远《永嘉谱》由“四谱”组成全书,陈谦《永宁编》由“十叙”组成全书,都是温州旧志体例上的重大突破。《弘治府志》主编王瓒是一位曾任史官的学者,官至礼部左侍郎。其史德、史识和史才堪称第一流。他善于发现旧志的种种缺陷,毅然大加变革。他是温州志籍上首先开辟书目专卷的总纂,首先化繁为简,同类合并,设立词翰、人物专卷的总纂,自先严立规范,突出重点的总纂。凡例八云:“书目系吾乡儒先述作,旧志不载,缺典也。今悉搜访增入,庶不泯其着作之功。”开启了《万历志》设置书目章、《乾隆志》立经籍卷的先河。凡例六云:“理学、文艺、忠义、宦业、孝友、行谊、隐逸、科甲、荐辟,惟以人物为总名。”凡例十云:“记述、杂着、奏疏、诗行,惟以词输为总名。”凡例十一云:“旧志以灾怪、风潮、火灾,各自为类,今俱以灾异为名。”并在卷十七和祥瑞合并为祥异。开始了《万历志》、《康熙志》和《乾隆志》设艺文卷、设人物卷、设祥异卷(《康志》和《乾志》)或讥祥章(《万历志》)的先河。凡例二云:“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史法也,其缪悠丑诋不可为训者删之。”故多录原始记载,具有可信性。凡例三云:“名宦、人物,必其人已殁乃录,事定也;官职、科目、题名,无间于存亡,可征也。”凡例四云:“属县悉以去府远近为先后,其境内山川、祠庙、寺观等类,亦以去县远近为次。”凡例九云:“寺观必设于洪武以前者录之,新增者在所禁,不录。”凡例十二云:“祠庙在洪武以前立者,仍旧录之。新增者,必其以劳定国,以死勤事,以道开来,以惠及民耳。”凡例五云“公署、坛遗、其舍宇数目可省,故止书创修年月。”凡例七云:“物产与他方同者不赘,止存其名;惟特产者详之。”凡例十云:“凡泛常私家文字俱不能载,其叙咏山川名胜之类,录之不厌重复者,以有关于山川郡邑而足以为重者也。这些规范,阐明取舍原则,重视创修年月、任职年分和地域人文、物产特色,作为史法,显着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水平,并为以后志书所取法。
三是立论鲜明,识见卓越,富于人民性:各卷章目前叙后评,为总纂所作史论,如卷三《水》叙云:“温为东南山水之窟,素号奇胜。”卷二《书院》叙云:“吾瓯自宋以来,有书院,有义塾,学业炽盛,正藉于此。”卷五《水利》叙云:“水利之于温盛矣。”卷十《人物》叙云:“历唐逮宋,人物浸盛,王儒志倡道学于伊洛未出之先,林塘岙讲《春秋》于王氏新学之际,真豪杰之士也。且洛学之兴,远方名郡未有知向风者,而先正之游从多至十馀人焉。然则吾瓯性命道德之学渊源邃矣。”卷十三《科第》叙云:“吾瓯登科者始于唐吴畦、薛正明,而莫盛于有宋,耆儒硕彦,茅拔之兴,所以赫赫史册,增重乡邦,类皆由此出焉。”都能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如卷一《风俗》叙云:“验之他邦,鲜有及者。”卷三《山》叙云:“所以钟神秀而擅名胜者,自昔盛矣。“卷五《桥梁》叙云:“五邑桥梁多至数千万所,……盖举天下郡邑而鲜伦焉。”卷七《土产》叙云:“矾铁、鱼盐、谷粟、柑桔之类赡于境,而他郡资焉。”同卷《布帛》论曰:“机杼之家涩于买卖,故人力取精以倍其赢,女子夜织,男子以织名家者相望,于是‘温克丝’之名遍东南,言衣者必资焉。”《漆器》论曰:漆非土产,仰于徽、严之商,征重而价贵,故人力取精而倍其赢,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对温州人文风物的优势作了充份的发扬。卷十三《科举》叙云:“宋以科举取士,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又有制科,童子,然唯进士为极重,而其试之也亦惟进士为维。”卷十六《祠庙》叙云:“岂乐鬼信巫。瓯之为俗固然哉,是亦学之不讲也。……今因其旧额而悉存之,使用观焉问焉,知其孰为当祀,孰为不当祀也。”同卷《寺观》叙云:“佛、老二教,虚无诞妄,先儒论之明,辟之详矣。……今合通境而备载之,使知其居之所当庐者,犹若是其众也。”卷十八《书目》叙云:“极义理之精微,究礼法之委曲,陈世变之升降和经制之本末,昭阐圣经,矫正百氏,以扶翊大道,则吾乡诸儒之书具焉。”卷十九《词翰》叙云:“记序以载事实之详,歌诗以写景物之胜,奏疏以示趋向之正,……凡有关于山川、人物之大与夫世道之要者,抡采而入之,一郡之文概见于斯矣。”可见其史识之高超,分析事物之锐利。卷一《城池》叙云:“然则时修缮以销奸萌,洽人和以保丰庶,则有司存焉。”卷二《官制》叙云:“自郡守而下,亦皆大廷命吏,崇卑不齐,禄秩咸在,得不随其官而思尽其职也哉!若外公徇私,缘利废义,则众建是官而多困是民也。”同卷《公署》叙云:“夫环千里之地而总其治,举五邑之众而听其令,心贵慈爱,体尚尊严,惟公惟廉,则画戟森列,百度秩然,细民欣望而得其所赖,否则豪民能吏经行于门,喧语于庑,而失其所以为尊者矣。”卷五《水利》叙云:“盖温多坦壤则宜蓄,而近江海则易泄,启闭以时,缓急有备,其不在于长民之吏哉!”卷七《版籍》叙云:“惟良有司公明以察之,务俾悉均平可也。”同卷《差役》叙云:“随力定役,随役防奸,禁其所当禁,矜其所当矜,而省其所可省,以体国家保惠元元之意,亦今政之要务也。”卷八《宦职》叙云:“其政绩尤崭异矣,别为传以诏将来,庶几激厉观式以休吾民也。”站在人民的立场对地方官吏多方面提出严正告诫和期待。这些叙、论,短小精悍,把《弘治府志》存史资治的宗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后的《万历志》、《康熙志》和《乾隆志》虽然也都或多或少保留这种形式,但在立论的鲜明性、识见的敏锐性、立场的人民性上都是望尘莫及的。
地方志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研究、促进地方文化交流、增进地方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方志,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方志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