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山东省济宁市地方志
书名:乾隆济宁直隶州志
卷数:全三十四卷首一卷
作者:清胡德琳 蓝应桂修 周永年 盛百二纂
版本: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此为乾隆五十年(1785)王道亨盛百二增刻本
格式:据日本珍藏本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中文古籍善本电子版下载
大小:477 MB
页码:1848双页
山东省济宁市地方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清胡德琳、蓝应桂修、周永年、盛百二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胡德琳字碧腴,临桂人,乾隆十七年(1750)进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济宁州知州。曾任四川什祁、济阳、历城县知县,莱州府、登州府知府。详见乾隆《济阳县志》。胡德琳在重修《济宁直隶州志》序中曰:“余自庚寅奉檄山左历济阳、历城二邑,并以修志为己任。乙丑之秋由历下擢知济州,简核州志访之、缙绅之传闻之,志始于前明弘治莫水部,颇称典确详明,惜不可得见。万历乙酉重修者简陋之极,体裁又复不备,州人郑榷庵谓秉笔者有陈寿之癖,是非不慊于人心,则不可得而知参。国朝康熙十二年廖公柴坡奉檄纂修,克期于五十日内始基焉。”胡德琳于是召集郡中绅儒,以旧志为蓝本,采访遗文,提供资料,稿成未刊行,胡德琳离任。蓝应桂继任知州,付梓。终成新志。《济宁直隶州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全书三十四卷首一卷,分为:卷一纪年,卷二至卷六舆地:沿革、分野、形胜、境至、街衢、里社、风俗、物产、山阜、川泽、丁口、地亩、赋役,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至卷九建置:城池、官署、仓廒、学校、义学、书院附文社,卷十兵防:驿递、马政附站地、坛庙,卷十一至卷十七古迹:故址、宅里、名用、亭馆、寿观、陵墓、碑考,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十八封建,卷十九职官,卷二十选举,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宦绩,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八人物,儒林、文苑、忠节、忠义、隐逸、侨寓、仙释、方术、列女,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四艺文、拾遗、杂缀。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帙繁多,然纲举目张,次序井然,有条不紊,考据十分精详。凡书中所载,出于何处,皆标注清楚。人物志一改旧志先州后县的排列顺序,而以年代统一排列,可谓有卓识。是书舆地门内记城市街衢、风俗物产、漕运设置、户口地亩、徭役赋税等有关民生者,尤为详备。近人瞿宣颖称此书“甚合撰志之法。”综观全书,诚可为佳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尚有乾隆五十年(1785)王道亨盛百二增刻本。
书名:乾隆济宁直隶州志
卷数:全三十四卷首一卷
作者:清胡德琳 蓝应桂修 周永年 盛百二纂
版本: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此为乾隆五十年(1785)王道亨盛百二增刻本
格式:据日本珍藏本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中文古籍善本电子版下载
大小:477 MB
页码:1848双页
山东省济宁市地方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清胡德琳、蓝应桂修、周永年、盛百二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胡德琳字碧腴,临桂人,乾隆十七年(1750)进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济宁州知州。曾任四川什祁、济阳、历城县知县,莱州府、登州府知府。详见乾隆《济阳县志》。胡德琳在重修《济宁直隶州志》序中曰:“余自庚寅奉檄山左历济阳、历城二邑,并以修志为己任。乙丑之秋由历下擢知济州,简核州志访之、缙绅之传闻之,志始于前明弘治莫水部,颇称典确详明,惜不可得见。万历乙酉重修者简陋之极,体裁又复不备,州人郑榷庵谓秉笔者有陈寿之癖,是非不慊于人心,则不可得而知参。国朝康熙十二年廖公柴坡奉檄纂修,克期于五十日内始基焉。”胡德琳于是召集郡中绅儒,以旧志为蓝本,采访遗文,提供资料,稿成未刊行,胡德琳离任。蓝应桂继任知州,付梓。终成新志。《济宁直隶州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全书三十四卷首一卷,分为:卷一纪年,卷二至卷六舆地:沿革、分野、形胜、境至、街衢、里社、风俗、物产、山阜、川泽、丁口、地亩、赋役,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至卷九建置:城池、官署、仓廒、学校、义学、书院附文社,卷十兵防:驿递、马政附站地、坛庙,卷十一至卷十七古迹:故址、宅里、名用、亭馆、寿观、陵墓、碑考,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十八封建,卷十九职官,卷二十选举,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宦绩,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八人物,儒林、文苑、忠节、忠义、隐逸、侨寓、仙释、方术、列女,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四艺文、拾遗、杂缀。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帙繁多,然纲举目张,次序井然,有条不紊,考据十分精详。凡书中所载,出于何处,皆标注清楚。人物志一改旧志先州后县的排列顺序,而以年代统一排列,可谓有卓识。是书舆地门内记城市街衢、风俗物产、漕运设置、户口地亩、徭役赋税等有关民生者,尤为详备。近人瞿宣颖称此书“甚合撰志之法。”综观全书,诚可为佳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尚有乾隆五十年(1785)王道亨盛百二增刻本。
地方志的编纂也需要注重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财富,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地方的文化传统,促进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友自行上传分享,资料仅作原著读后感交流,其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不得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售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本站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此资源仅为搜集整理的劳动行为及服务器日常运营维护所需费用,不代表作品素材本身的价值,下载后请24小时内删除。请支持正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