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
书名:民国大理县志稿
卷数:全三十二卷首一卷
作者:张培爵等修 周宗麟等纂
版本: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据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207.35 MB
页码:934双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大理县志稿》,三十二卷首一卷,唐继尧,张耀曾,周宗麟,进士范宗莹,赵钟奇等十一位作序,周宗麟,杨楷,李文琴等纂修;周宗洛,张忠等重校。
张培爵,东川人,时为大理县知事。周宗麟,字石君,一字香石,号瑞璋,晚号疢存山人,大理人。光绪十七年举人,任云南陆良县学正。入民国后,继续办理地方自治事务。
是《志》议修于民国元年,越三年成书,民国六年校毕排印。按大理县,今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其先太和县,始置于元,明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大理府(时有废府厅州制),改太和县为大理县。康熙间,邑人张相度纂成《太和县志》(相度事迹,可参见施心极《十九峰山民张相度墓志》,载《(康熙)大理府志》卷二九),(道光)《云南通志稿》著录,其书久佚不传(林平、张纪亮《明代方志考》以此太和为安徽之太和,著录于安徽省阜阳市下,误)。道光间,邑人范名世重修(名世,字今有,宗麟之伯曾祖),未能梓行,佚失无存。据《郑天挺日记》,民国三十三、三十四年间,邑人马晋三、严燮成等数请郑氏修志,并邀师生至大理调查,郑氏尝拟定例目,而事竟不果。故该志实为大理县现存唯一解放前所修之县志云。
是《志》纂修之时,(康熙)《志》及范名世之稿皆未之见。宗麟称采访册为一大资料来源。检《志》中人物部,如忠烈、义士、列女,内中关涉咸同丙辰杜文秀事变者,大率皆标出处为“采访”,当即采访册。周宗洛于《书后》称:“癸未(光绪九年)冬,邑因续修《通志》,奉文采访,举洛承乏局事。尝与王君联魁、李君锟、张君肇荣昕夕殚力,舌焦管秃,穷竭搜罗,得稿十数册。”知是采访册之辑,为修(光绪)《云南通志》故。(光绪)《云南通志》议修于光绪九年,成书于十七年,有《忠义录》三十二卷,《忠义备考》一卷,《列女录》八卷,故于此三部分备列咸同死事名单,盖当局者尤重咸同之变,下文采访死事者之结果也。余尝从昆明隐堂先生处访得毛装皮纸册子,封面题《遵将光绪九年所采访元上里义夫节妇姓名逐一造具清册呈投》,内中有“光绪九年十一月日生员杨嶙呈”。所录义夫节妇格式,与《大理县志稿》据采访册所书者似。唯其中“马甲邑”等地名,乃采访自邻邑邓川州,而清册上多有批注,如“入节孝”、“节孝”、“入忠义”、“已录”等。余意其即修(光绪)《云南通志》之采访册,后为邓川修志所采用。需得(民国)《邓川县志》以验之。幸承社科院王锋研究员鼎力相助,多方搜访,然至今未知下落。
是《志》三十二卷,内分《地志》、《地理》、《建设》、《食货》、《社交》、《学校》、《武备》、《祠祀》、《秩官》、《人物》、《艺文》、《杂志》十二部,部各分纲,纲各分目,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据云“其体例略根据《云南通志》”,是渊源有自。而其“标识类别,援引名词,参评议于记载之中,坿表说于概略之后,则兼仿近世著述,地图亦较旧式详确而工”,是与时俱进。“分野灾祥”,为传统方志所必备,是《志》则以其事涉虚诞,概不相沿,实有划时代之意义。而《志》中有激愤不平之气,有莫大之“国仇”,目清朝统治为蹂躏,言清帝年号则于“年号”前加“帝名”,至录清代碑文之款識亦不免,如称“弘历乾隆”云云,不唯不合天下之大公,亦有误倒后人之嫌。缘其书成鼎革之际,一时习尚未为中肯尔。
观此可见民国初年之思想。是《志》以经世致用,记载事实为要义。“近时地方诸新政,其为旧志纲目所无者,事关典要,悉予增入”,故当时之事迹,亦于《志》中体现。其中有今世所不能理解者,如谓二月“初八日,喜洲地面有拖大佛会,今左近士人知破除愚夫迷信,已禁废”,绕三灵会亦以迷信“禁废”,各村之本主庙“今多毁像,改为初等小学校”等等,皆是干涉风俗,破坏文化之行为,而当时书《志》者以为至道。故知是非标准非一,后之视今,复如此乎!是以,此《志》亦有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思潮之史料价值。
是《志》成书尤不易,前既无已成之蓝本,变乱后资料缺乏,又因经费不足,任事者只自賫粮往修,而《志》内中不乏关怀时事乡邦之感慨,吾人可见当时修志之苦心。查漏补缺,完善光大,盖后生之责也。余参修《清人著述总目》,见《滇南沉健庵先生遗诗钞》一卷,检(嘉庆)《安仁县志》,(道光)《衡山县志》等,知作者沉绳为云南太和人。绳,字规宇,号健庵。雍正十年举人。官湖南安仁县知县。因罪去官,主集贤书院教席,客死焉。土人讣告滇南,杳无音讯。今检《大理县志稿》,只于举人表列沉绳姓名,未详字号,更无小传事迹著作。可为一补。
是书有民国六年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西南文献丛书》、《大理丛书方志篇》等皆有影印本行世。然皆黑白影印,间有不清晰处。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不同地方的县志记录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通过研究比较不同县志,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