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地方志,【民国】《绵阳县志》(十卷·首一卷)蒲殿钦等修,崔映棠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蒲殿钦,字宾虞,四川阆中人,香港大学毕业,教育学士,民国十九年(1930)任绵阳县县长。崔映常,绵阳人,清末廪贡,历官绵阳、犍为、江津等县教谕,绵阳县视学等。
绵阳旧为绵州,辖德、安、绵、梓、罗五县,旧志合五县为一书,称绵州志。民国二年(1913)三月,绵州改为绵阳县,县人议修县志。此志开局于民国八年(1919),时任知事梁北麒(字殊士,福建闽侯举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商之县议会,议会出面聘请本邑光绪进士陈炜(历官浙江孝丰、湖北黄安、谷城等知县)出任总纂,崔映棠协之。后讳辞职,旋病殁,官师更替,四川江北优贡张瑶(字艺元,四川江北县人,清末优贡)知县事,再请崔映棠任总纂。志稿编就,却因县议会有非议而告罢(今尚存山川、人物二册残稿)。沿迄民国十九年,县长袁钧(字朗如,四川仁寿人,历官四川安县、温江等县知事)方提议继续编纂,旋又离任。殿钦来主县事,重开志局,仍请映棠总事编纂,整理原稿,补辑新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得以成书付梓。是为绵阳由州改县后第一部县志。
《民国绵阳县志》体例,大体采段玉裁《富顺县志》体裁,亦兼取他志之长。具体目录为卷首:序、凡例、姓氏、图考、目录;卷一疆域志:沿革、形势、山川、津梁、水利、场镇、古迹(坟墓附)、风俗;卷二建置志:城堤、公署(局所、公团、图书馆、儿童图书馆附)、坛祠、寺观、道路、邮电、坊表;卷三食货志:户口、赋税(表附)、仓储(表附)、盐法、茶法、币制、蠲政、荒政、物产(实业附);卷四职官志:文秩、武秩;卷五文学志:学宫(祀典附)、学校(表附);卷六武事志:团务、警务、历代军事;卷七人物志:贤良、儒林、文苑、武烈、行谊、孝义、忠节、隐逸、流寓、仙释、方技、耆寿、节孝、贞烈;卷八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贡生、武科、议员、学员、封荫、仕宦;卷九艺文志:典籍、诗、文、金石;卷十杂异志:祥异、杂识。据该《绵阳县志》凡例言“续修标示,举段懋堂大令富顺志为准,读其文体,洵如陈寿三国,高简有法,而其类例,则仿文献通考,依次列目,倘尺寸而墨守之,与守科举之程序何异。因取他志之善者,亦酌为变通,不参以私臆”。共分为十类,分别为疆域、建置、食货、职官、文学、武事、人物、选举、艺文、杂异,其下再分为六十余目,分属各类。全书约39万字,记事详尽,其中以清末民初的新史料收载较多,如“历代军事”中所记民国初期四川各路军阀混战之史实,杂识门所载清末民国初境内之轶闻、灾害等。再如该县之邮电、图书馆、实业、荒政、学校、警备等所载新生事物之兴起、开办、实施的详细情况,均颇具史料价值。该《绵阳县志》今存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提升地方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地方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