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地方志,【乾隆】《打箭炉志略》清佚名编。
打箭炉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县。打箭炉之名,传为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南征时遣部将郭达安炉造箭于其地,因以得名。清雍正七年(1729)设打箭炉厅,隶雅州府,光绪三十年(1904)升为直隶厅,宣统三年(1911)设康定府于此,民国二年(1913)改属康定县。今为甘孜州府所在地。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乾隆《打箭炉志略》是康定成书时间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四川藏区成书较早的地方志之一。是书原无序、跋,书中不著撰人名氏,成书时间亦无明确记载。乾隆《打箭炉志略》采用了地方志平目体的结构,以事立类,每类一目,全书共 16目。是书著者为何人,16目内容中都没有明确提及,也无任何较明显的线索。从内容及语气来看,《打箭炉志略》明显为官修志书,应成于地方官员之手。雍正七年(1729),清王朝在打箭炉设厅,属当年由直隶州升为府的雅州府管辖。次年,清以新设分驻打箭炉雅州府同知管理打箭炉厅事务,即以雅州府同知为打箭炉厅的行政长官。《打箭炉志略》的修纂与驻打箭炉厅的雅州府同知有关,是书著者应为历任同知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打箭炉志略·坛庙》中有一处记载明确记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由此推断,《打箭炉志略》成书时间应在乾隆五十九年或六十年(1794—1795)。从打箭炉同知任职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在任者为衷以壖(参见“【嘉庆】成都县志”条)。
《打箭炉志略》资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档册,主要见于《城垣》、《职官》、《营汛》、《台务》、《关榷》、《赏赉》等目中。二是调查与实地考察。如《山川》一目中,就有数处结合史志记载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实地考察,部分记载即是调查与考察的结果。三是摘抄自乾隆《雅州府志》。其中抄自《雅州府志》的资料占有相当比重,应为主要来源。除这三个方面的资料外,此志还引用了一些史志著作以及碑刻的资料。
《打箭炉志略》分十六门附三门,约2.5万字。以土司门记载最为详细,占全书之半,约1.2万字。分别记述本境冷边、沈边、明正、章谷、瞻对等土司、宣慰司、长官司、安抚司和数十个土千户、土百户之地域、授职日期、民族、赋税等情,史料价值较高。其次是山川、温泉等名迹,城垣、桥梁、公署之修建,营汛、粮台、驿递等设置,土俗民风等记略亦较详尽而有价值。十六目几乎每目都有摘抄自《雅州府志》的资料,总的采用量是相当大的。其采用《雅州府志》资料主要为三种方式:一是明确注明“雅州府志载”、“俱见府志”、“见府志”、“据府志”等,表明资料来自《雅州府志》,这种方式在前几目中较多出现;二是基本上全文照抄《雅州府志》的有关内容,但不注明出处,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土司》目,《驿递》目中也有。除这两种方式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摘引一些《雅州府志》的资料,并也不注明出处,再结合档册资料及调查材料改写续写,这种方式见于各目,但不对照难以发现其中有引用的府志资料。总之,乾隆《打箭炉志略》是以打箭炉厅(今康定一带)为对象的第一部地方志,也是四川藏区成书较早的地方志之一,对康定及周围地区的历史以及清王朝前期用兵西藏军事行动等研究都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参阅赵心愚《乾隆〈打箭炉志略〉著者及资料来源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9月,第49一52页)
《打箭炉志略》今存清抄本,传抄本,1979年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
地方志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描述,还应该包括对地方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地方志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指导地方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