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地方志, [民国]《达县志)(二十卷.首-卷.末一卷.补遗二卷)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蓝楷、张仲孝修,王文熙、吴德准、朱炳灵纂。蓝楷,四川人,年里不详,民国十三年(1924) 任达县知事.张仲孝,四川内江县人,民国五年(1916) 任巴中县知事,主修《巴中县志》。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一年(1926- 1932) 调任达县知事(县长),主修《达县志》二十卷。参见“[民国]巴中县志”条。王文照,达县人,清末增生,曾官达县、东乡等县知事,达县中学校长、视学、图书馆长.等。吴德准,达县人,宣统元年(1909) 拔贡,曾官四川都督府秘书、大足县知事、达县征收局长等。朱炳灵,达县人,清末拔贡,候补知县。达县为旧缓定府附郭首县,民国二年(1913) 二月始裁府留县.达县旧志成于嘉庆十九年,洎后同治光绪之间,顾复初廖季平两先生曾续修府志,但俱未成面废。民国十二年(1923) 四川省重修四川通志局发起续修通志,征集各县县志,于是该县人士始会集筹商,决议分三期办理修志事宜,先于民国十三年(1924)蓝楷自捐钱二百元为开办费。初由本县清末增生、县参事,公立图书馆馆长王文熙(历官达县、东乡等县知事,达县中学校长、县视学等)负责筹办.四年之间,仅是筹集经费,初步派员采访。至民国十七年(1928),撤筹办处,设修志局,由张仲孝自任“总理”,聘王文熙为“协理”,吴德准为编辑主任,动手编次。越二年稿成,尚待补订,而王文熙因病辞归,又过一-年,复推举吴德准协理兼总纂,踵事补.订毕工。时因铅印费角高昂面改用木板刊刻,至民国二十二年(93)刻毕印行,舆图改用石印。后因战事原印志书损失较多,版本无存。民国二十七年(1938) 省政府通知报送县志,另外丽索该县志者亦不少,决定铅印200部,增编补遗二卷,将文献委员会所存民国元年以来各种记录资料分门收入,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用铅字排版印行。达县志全志五册、八门、二十卷、九十二子目,并有卷首、卷末、补遗。卷首含序文、凡例、纂修姓氏、目录、图经、全县奥图。卷一建置门沿革、城池、官署、古迹、坊表;卷二奧地门星野、气候、疆域、山水:卷三奥地门市镇、形势;卷四輿地门关隘、寨堡、津梁、道路:卷五舆地门莹城:卷六官政门官制、秩官、政略;卷七官政门武备、保甲、团练、警察、驿递、民职:卷八礼俗门典礼、家礼;卷九礼俗门风俗、公善:卷十礼俗门庙祠、寺观:卷十一食货门田亩、户口、水利、賦税、杂税徭役、仓储、蠲政;卷十二食货门物产、附制造、币制、度量衡:卷十三学校门学宫、学署、学额、义社学、书院、宾兴、学田、学务、中高学校、租佃、贷费、津贴、图书馆;卷十四学校门选举、仕进、封荫:卷十五人物门乡贤、宦业、忠义、孝友、卓行;卷十六人物门文学、武功、隐逸、方技、释道、流寓、耆寿;卷十七人物门节妇、孝妇、贞妇、烈妇、寿妇、孝女、贞女;卷十八艺文门艺文;卷十九艺文门金石;卷二十纪事.杂录。卷末文存、诗存,附他邑生存人文。补遗:小引:建置,包括沿革、官署;與地,包括市镇.寨堡;官政,包括官制、秩官、政略、铺递、法团会所、保甲、团练、警察、民职:礼俗;食货,包括田赋、契税、杂税、徭役、仓储、度量衡、蠲政、附省银行合作金库、物产、币制:学校,包括学校、选举、仕进;人物,包括卓行、乡贤、武功、文学、方技、書寿;艺文;纪事;杂录:文存。该志分门别类稍嫌芜杂,惟所记内容于民国新增变化颇注意搜集,如山水、市镇、关隘、桥梁等门类记述极详尽,资料丰富,并绘图表加以说明,如龙头山脉、风凰山系、通川江水系、巴河水系等。场镇、寨堡等详述其方位、地势、距城道里、四周道里程站、创设日期等。官政门则记载了清末的警察、议会、教育、农工商会、实业、团务、税收等局所的开办创立资料。食货门则在物产后专门编辑制造一类,详载了本境土特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产量、收入等情况,颇有史料价值。学校门主要编入清光绪末以来开办新学的缘起、学校的分布、教学经费,并附办学的文告、碑记。艺文门后的金石一目,收载了自汉代迄清末的刻石碑记、钟鼎等,亦较有价值,其中如汉代的《广汉属国侯李翊碑》,《元顺德府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等均较珍贵。卷二十的记事中收载了民国初红灯教在县境的活动情形以及川东北军阀混战史料。卷末的诗文存,实即艺文门,有旧志原载者,有新编入者,新增者如四川军阀刘存厚.政务厅长尹昌龄等人的诗文,仅刘存厚的诗文便有十八首之多。后编的补遗二卷,主要记载民国改元后的史料,止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以市镇、保甲、法团、会所、学校、人物等门类所载史料为多,较有价值。如详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 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攻陷通江、达县等地,建立川北苏区,川军将领刘存厚等仓皇出逃,县人陈炳望(曾参加北伐,历任川滇黔联军援鄂第五路司令官、缓定党务专员等职)赴南京请派中央军出兵围剿红军等史料。并附有《陈炳望三电书》等文。以上各项皆为该志优点。
此达县志今存民国二十二年(133)刻本,民国二十七年(1938) 增补铅印本。其誊清稿本尚有“人物”、“学校”、“艺文”三门残本四册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后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 县文献委员会欲开局续修县志,但终未成事,仅留下一册采访稿,约万余字,价值不大。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和呈现。通过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示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