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平远县志》
今同心县(即清平远县)唯一方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新设平远县,首任知县陈日新上任后,亲自采辑资料撰写成书。光绪五年(1879年)刊刻。全书约三万字,分十卷。卷一:图考;卷二:岁时;卷三:建置;卷四:山川;卷五:古迹;卷六:田赋;卷七:学校;卷八:官师;卷九:人物;卷十:艺文。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清政府在下马关设立平远县,全称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平远县。平远县首任知县陈日新为湖北蕲水人,他用诗记下了初到平远县城下马关时的情景:“抱薄稽丁口,疲癃十七家,老鳏悲失妇。茕独哭无爷。补缀毡衣重,栖迟土穴斜,苍生如此困,徒愧俸钱赊。”刚刚经过战争的创伤,下马关人口凋敝,这个知县面临着治理危机,各方面状况让其心生忧虑。陈日新毕竟是位读书人,在安抚一方黎民的同时,竟然有精力书写了同心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平远县志》。
陈日新的上司时任平庆泾固化道的官员邵阳人魏光焘为本书鉴定写序。这本县志是这块土壤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史料。现今知道有两个版本,一本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一本保存在台湾,都弥足珍贵。十几年前同心县官方曾组织力量专门整理,出版了1993年版标点注释的《平远县志》,依据的原件是甘肃省档案馆的版本。新版本影印有4页甘肃版原书内容,即“周制,四百里为县……平远县知县海澄县知县湖北蕲水陈日新撰于署”。
拿台湾版与甘肃版对比,两种版本的这四页内容,每一页的字数、行数相同,甚至起首表示尊位的如朝廷的“廷”字位置都相似。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各有千秋,甘肃版用行草,台湾版除这4页用行草外其余全部用楷书,两种行草体风格迥异,飘逸秀美,古人刻书艺人水平之高可见一斑。通篇对照,发现两个版本的《平远县志》唯有一个“澄”字不同,甘肃版用“海澄县知县湖北蕲水陈日新”,台湾版用“海城县知县湖北蕲水陈日新”。现在海原县有个镇名叫“海城”镇,“海澄”或许是另一种写法,这也是台湾版《平远县志》的特色之一,甚至就这一字区别可考证出两书的出版情况。
《平远县志》上辑录有许多古诗文,记录着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如明魏谦吉写有“长城关外是呼韩,万马嘶风六月寒,传语虏儿休近塞,新来大将始登坛。……直欲凭高吞黠虏,华夷一统奏元功。”
地方志的内容通常涵盖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等方面。通过地方志,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人口情况、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地方志的编纂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以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