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广西省地方志
书名:光绪广西通志辑要
卷数:全十七卷首一卷
作者:清苏宗经纂修 羊复礼 夏敬颐续纂修
版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格式:据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文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278.11 MB
页码:1437双页
广西省地方志, 光绪《广西通志辑要》(以下简称《辑要》)十七卷首一卷,清苏宗经辑,羊复礼、夏敬颐增辑,是封建时代广西地区的最后一部省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苏宗经在谢启昆修嘉庆《广西通志》(以下简称《谢志》)的基础上,重订纲目,删繁为简,至道光二十五年夏完成书稿,共十三卷。光绪十四年(1888)秋,羊复礼在苏宗经书稿的基础上,略加增补,析为十五卷首一卷。光绪十五年秋,夏敬颐又增辑二卷,成十七卷首一卷。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全书于光绪十五年十月开雕,约十六年二月完成。苏宗经的原辑从未刊刻,仅存残抄本。目前存世的印本均是羊复礼、夏敬颐的增辑本。
一
苏宗经(1793—1864),字是程,号文庵,广西郁林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此后会试屡次不中,在郁林开馆授徒。后因主持重修郁林州城垣被保举,于道光十八年补平乐县教谕,二十九年任新宁州学正,咸丰八年(1858)升梧州府学教授,官至国子监丞。苏宗经是清代广西著名的学者、文人,著述颇丰,史学著作除了本书,还有《名臣百咏》《明史约编》《鉴史精华》《读史管见》《坊表录》;诗文集有《慎动斋文集》《酾江诗草》。苏宗经一生都在学官这种闲职中迁转,《辑要》正是他在平乐县教谕任上,“既无案牍之劳形,又鲜难虞之纷扰” [1 ],闲暇之余,用时一年多,完成全书十三卷,计四十余万字。
羊复礼(1840—1892),字乾生,号心梅,又号辛楣,浙江海宁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捐资为刑部郎中,改官江苏同知、提调书局,后以知府分发广西,提调善后局。光绪十五年(1889)秋署理镇安知府,“廉静有为,循声卓著” [2 ]。旋补泗城知府,未及上任而病逝。除了本书,还辑录有《海宁诗文丛钞》《蚕桑摘要》等书,并于光绪十七年编成光绪《镇安府志》,堪称善本。光绪十四、十五年间,羊复礼在善后局提调任上,受时任广西巡抚沈秉成、布政使马丕瑶的委托,主持增辑和刊刻《辑要》事宜,分派人员分辑、绘图、校对,并亲自撰写凡例。
夏敬颐(?—1897),字养泉,江西新建人。同治十二年(1873)由监生捐助军饷获任主事。光绪二年(1876)改任同知,四年分发广西,九年署理郁林直隶州知州,十年补百色直隶厅同知。以筹办越南边防,获候补知府。随后分别于光绪十四年、十六年被巡抚沈秉成、马丕瑶保举,十七年擢补浔州知府。二十年署桂林知府,次年回任浔州知府,剿办来宾、武宣等县土匪,擒获首逆。二十三年卒于任上。夏敬颐历任各官,颇有政绩,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循吏传》。除了本书,还纂修光绪《浔州府志》、光绪《贵县志》。光绪十五年秋,《辑要》由羊复礼完稿并开雕后,因善后局事务繁杂,随即又赴任镇安知府,无暇悉心考证校对。时任广西巡抚马丕瑶遂委托夏敬颐重加厘定,并增刻百色、归顺二卷,最终全书定稿。
据《辑要》序跋、凡例及修辑衔名,参与编纂的主要人员还有林福征(郁林州学正,增辑“兵制”部分)、赖鹤年(兴安县教谕,增辑“水利”“艺文”“金石”部分)、王惠琛(补思恩府司狱,增辑“宦迹”“人物”部分)、熊轼(候补府经历,负责绘图)、李翊煦(补马平县三都巡检,负责校订)。以上诸人除了赖鹤年,生平事迹均不详。赖鹤年(1842—1899),字予龄,号寿轩,又号云芝,广西桂平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授兴安县教谕。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台湾兵备道、台湾驻上海督办粮台兼营务处、四川洋务金矿商务保甲等督办,官至署四川布政使兼重庆关监督,政绩突出。工诗文,善书法,著有《双节堂文集》。赖鹤年主要负责增辑“水利”“艺文”“金石”部分,工作量最大,又撰跋文一篇,发扬鼓吹,可以说是具体修纂人员中用力最多者。
二
广西修纂通志始于明代弘治年间,依次有明弘治六年(1493)周孟中志六十卷(已佚)、嘉靖十年(1531)林富志六十卷、万历二十七年(1599)苏濬志四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郝浴志四十卷、雍正四年(1726)李绂志二百卷(已佚)、雍正十一年金鉷志一百二十八卷(收入《四库全书》)。嘉庆六年(1801),谢启昆集广西历代地方文献之大成,完成《谢志》二百八十卷。《谢志》分为五纲、二十二目,以典、表、略、录、传为纲,以训典、郡县、职官、选举、封建、舆地、山川、关隘、建置、政经、前事、艺文、金石、胜迹、宦绩、谪宦、人物、土司、列女、流寓、仙释、诸蛮为目,结构庞大而又纲举目张,史料丰富而又剪裁得当,后人评价极高。张之洞将其列入“切用及雅赡有法者” [3 ];梁启超称其“为省志楷模,虽以阮芸台之博通,恪尊不敢稍出入,继此更无论” [4 ]。可以说《谢志》不仅是广西,也是有清一代所修纂通志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后人更是对其高山仰止,“辞不敢续” [5 ]了。
《辑要》正是在这种“影响的焦虑”下产生的。道光二十四年,上距《谢志》成书的嘉庆六年已有43年时间,平乐县教谕苏宗经在这里教书育人也近七年了,他在闲适的工作之余,不弹琴下棋,也不养花玩古,又不愿到上司跟前溜须拍马。他好读书,有理想。想要献身经学,但要说的话前贤都已经说尽了;想要致力诗文,而又望李杜韩柳之尘莫及。他注意到乡邦山水人物钟灵毓秀,甲于海内,但因地处偏远,理应有人去发扬推广。他说:
省志浩繁,难以披览,惟约为数卷,则携带方便,稽考不烦,未尝非好古者所共许焉。因取谢蕴山中丞所修之志,变其体裁,析其条目,合者分之,分者合之,繁者节之,误者订之,其见闻所及而可以劝勉后人者稍补之[6 ]。
这里说明了《辑要》编纂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辑要》的编纂原因是省志卷帙浩繁,携带和阅读都不方便,阻碍了乡邦文献的传播。第二,《辑要》的文献来源仅是《谢志》一种,而不涉及明清以来的其他《广西通志》和府县志。第三,《辑要》的编纂方法是在《谢志》的基础上,调整体例结构,对史料进行剪裁,对错误进行订正,同时还做了少量补充。苏宗经的编纂工作从道光二十四年季春到二十五年季夏,历时一年多,成书十三卷,图一百三十一幅。变《谢志》的“以类为纲”为“以地为纲”,各府州县之下再划分为分野、沿革、疆域等十五目。全书共四十余万字,名曰《粤西志辑要》。他自认为这是私人修志行为,不敢妄乱前人之例,仅是一家之言。成书之后,他颇为感慨地说:
周岁之间,数千里之奇山秀水,千余年之名宦乡贤,悉经笔录,自谓闲官之所勤勉者,既无案牍之劳形,又鲜难虞之纷扰,庶几精神不误用焉尔 [7 ]。
这里有对家乡山水名贤的自豪,也有对自身闲官卑职的矜持,不洋洋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表现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平和执中的心态。
《粤西志辑要》成书后,苏宗经无力刊刻,书稿由其子苏器之保存。光绪十四年秋,在京供职的苏器之通过马丕瑶之子马吉璋,将书稿邮寄给时任广西布政使的马丕瑶,希望能将书稿刊刻公布于世。马丕瑶阅读书稿后,转呈广西巡抚沈秉成审阅,并嘱羊复礼、赖鹤年、林福征等人增辑。综合沈秉成、马丕瑶的意见后,羊复礼的增辑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出发,认为“水利有关国计民生,兵制有系安良戢暴,艺文、金石亦前人信今传后之作,未可缺漏” [8 ],因此从《谢志》补辑苏稿原阙的兵制、水利、艺文、金石四目;增补嘉庆、道光以来的新史料,尤其是沿革、疆域、学校、赋税、宦迹、人物各目因为时代变迁和人事更替,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上述新增的子目和内容,均于条目前注明“增辑”或“按”字样。二是从历史存真垂鉴的要求出发,“道咸以来,群盗如毛,时事迁改,而殉难诸君,大节凛如日月,均不可任其沦佚” [9 ]。因此搜辑苏凤文《广西昭忠录》八卷、《股匪总录》三卷、刘长佑《平桂纪略》四卷、张凯嵩《堂匪总录》十二卷及《广西道里表》一卷,附录于《辑要》之后。“凡群盗之蔓延,军师之戡定,官绅之殉节,靡不笔之于书” [10 ]。除了上述工作,还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并新增一幅,为一百三十二幅。又以“体例有类杂志,与志乘无关”为由,删掉苏氏原辑的《粤事》一卷,并分苏稿十三卷为十六卷。羊复礼增辑工作的具体分工是:羊复礼统筹安排,并撰写凡例;林福征增辑“兵制”部分;赖鹤年增辑“水利”“艺文”“金石”部分;王惠琛增辑“宦迹”“人物”部分和《广西昭忠录》卷七、卷八;熊轼负责绘图;李翊煦等人负责校订。上述工作至光绪十五年秋完成。大约在同时,羊复礼迁官镇安知府,离开了省城。此时马丕瑶已由广西布政使升任广西巡抚,他指派从百色任满回省城的夏敬颐,继续组织校订工作。
夏敬颐的增辑工作主要包括:一、修订苏宗经、羊复礼书稿的错误,这些错误既有因时事变迁导致的史实错误,也包括因校对粗疏造成的文字错误;二、查找档册,对个别条目进行增补,并注明“补”字样;三、保留原来分别隶属思恩府和镇安府的百色直隶厅、归顺直隶州条目,同时又根据《百色志稿》和《归顺旧志》,重新采辑百色、归顺史料,独立成卷,附于羊复礼书稿之后,为《续刻广西通志辑要》卷十六《土田州》、卷十七《归顺直隶州》二卷。大约在光绪十六年二月,全书刊刻完成,为十七卷首一卷,约五十余万字。
三
《辑要》共十八卷,书前有曾任广西巡抚沈秉成、时任广西巡抚马丕瑶、广西布政使张联桂、广西按察使秦焕的序文各一篇,苏宗经原序一篇,羊复礼凡例、修辑衔名各一篇,书后有夏敬颐、赖鹤年跋文各一篇。这些文章历述修志的意义、本书的编纂过程和修纂方法,对了解和研究本书的具体成书过程、人员分工和史料来源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全书采用“以地统目”的整体结构,卷一、二为省总,卷三至十七依次为桂林府、柳州府、庆远府、思恩府、泗城府、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郁林直隶州、土田州、归顺直隶州,各府、直隶州下再分州、县。每地又细分十八目,包括分野、沿革、疆域、山川、水利、城池、职官、学校、兵制、赋税、宦迹、金石、谪宦、人物、流寓、胜迹、关隘、祠庙;省总又有艺文一目,合计十九目。表1是《辑要》与《谢志》子目的对应关系,以及《辑要》各子目的主要内容。
记各地祠庙的建置和存废情况从内容上看,《辑要》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书。优点在于:第一,《辑要》将《谢志》二百八十卷的鸿篇巨制,缩减为十八卷的小册子,纲目得体,裁剪得当,方便世人快速了解广西地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广西地方文化的传播。第二,《辑要》保存了《谢志》成书以来,即嘉庆后期、道光、咸丰至光绪前期的少量史料,这些史料通过苏宗经的“宗经按”,羊复礼等人的“增辑”“按”和夏敬颐“补”,已经归属到相关地区和子目下。夏敬颐“续刻”的卷十六、十七,又扩充了百色、归顺等地的史料。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不同地方的县志记录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通过研究比较不同县志,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