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版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新志
十二卷末一卷 陈肇燊,马镇邦修,陈懋森纂,民国26年(1937)刻本;1963年油印本。肇燊,字南轩,广东番禺县人,民国17年任江都县县长。懋森,字赐卿,江都人,旧江都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兼编纂主任。民国18年冬,江苏省令各县纂修志书。其时,江都新修续志未几,呈请从缓,未允,肇燊遂任懋森为县志编委会委员兼编纂主任,于民国21年开局纂辑,稿成于民国24年,因无雕版之费,迁延至民国26年由后任江都县长马镇邦(字汉波,江苏淮安人)集资刊成。该志续自民国之始,主要补前志之阙,对民国以来无更变者不再重列类目,并根据社会的演进,对一些目类名称作相应变易。卷前有镇邦《序》、与修职名、目录。卷1职官表;卷2建设考(城池、官察、会场所、祠祀、道路、桥梁、舟车交通、善堂、水会、津渡),卷3教育考;卷4田赋考(户口、额田、赋则、仓储、杂捐);卷5自治考(国会、江苏省议会、县参议会、市乡议董会);卷6~12人物传;卷末人物传(前志补遗)。民国建元之初,甘泉复并入江都,故内容也包括了民国以来甘泉县事迹。书中对人物的记述甚详,尤其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初期许多江都革命志士生平事迹的记述较详,如对熊成基烈土革命业绩的记述,对刘光权“五·卅”惨案后深恸外侮,投身黄浦江以身警众事迹的记述等等。卷末人物传补遗,系补记旧志民国前本邑人物的漏载者,有助于清末江都人物的研究。
县志的编纂需要注重历史的延续性和连续性。编者需要将地方历史的延续和发展脉络贯穿于整个编纂过程中,展现地方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