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河南省洛阳市地方志
书名:顺治版汝阳县志
卷数:全书共十卷
作者:清纪国珍修 刘元琬 羊璘纂
版本: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据日本珍藏孤本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142.25 MB
页码:597双页
备注:顺治版汝阳县志存世极为稀少,国内已十分难觅其踪迹,此本为日本内阁文库珍藏孤本,书本完整且字迹清晰高清,实属非常珍贵罕见。
汝南县城有一条街叫王府街(纪国珍《汝阳县志》称锯匠营),街南到西边娘娘巷的这块区域就是明朝的崇王府,最早是秀怀王朱见澍的府邸。秀怀王朱见澍是崇王朱见泽同父异母的哥哥,生于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在明英宗被幽禁的南宫。朱见澍长到五岁时,即公元1457年,朱祁镇咸鱼翻身、复辟成功,朱见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同一日封王,为秀王,弟弟朱见泽为崇王。成化六年(1470年)18岁的朱见澍就藩汝宁府,两年后即成化八年九月(公元1472年)去世。与《汝宁府志》等所指的“秀怀王墓在府城东北五里”不同,逝后朱见澍其实是葬在了北京的西山,在今天北京石景山区的秀府村。个中缘由,《明宪宗实录》里有明确交代:“上念王乏嗣,不忍遐弃,遣中官奉迎灵柩归葬于京城之西山。”就是说,明宪宗朱见深因为自己的这个弟弟没有儿子,怕把他埋葬在离京遥远的封地无人祭祀,就派中官太监把他的灵柩接回,葬在了北京城附近的西山。他去世一年之后,他的妻子、21岁的秀王妃、中兵马指挥黄昱的女儿黄氏也因病去世,与朱见澍葬在了一起。朱见澍无子国除,据出土的《明宪宗祭祀秀怀王朱见澍圣旨碑》记述,朱见澍去世后,他的两位陈姓宫人分别为他生下了一个遗腹女儿。
秀怀王朱见澍妃黄氏病逝于成化九年,年近18岁的崇王朱见泽就藩汝宁府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得知自己即将就封的是哥哥朱见澍的封国汝宁府,朱见泽在成化九年的十二月壬申,向朝廷提出,希望将原来属于哥哥朱见澍秀府的归德府,陈、睢、寿、颍等州,霍丘、商水、鹿邑等县的黄河退滩、水淀、空地,以及汝宁府卫原周府顺阳王所留下的菜果、牧马、水陆园场田地和槎牙山(今嵖岈山)抽分厂,西南截军、天目等山,青衣岭、子房、狮子口等及汝宁税课司这些地方和其所属的各色能工巧匠,都如例赐给自己。经过朝廷的一番核准,最终如数赐给他。
顺阳王朱有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父亲是封于开封的周定王朱橚,排行第三,生于洪武十八年五月十九日,建文四年八月初八被封为顺阳王,薨于永乐十三年六月初四,葬在上蔡县城南三公里的邵店镇金井吴村。朱见泽继承了一位亲王(朱见澍)、一位郡王(朱有煊)的地盘,自己也有封地,所以驻马店民间传说中,说他占地万亩,是本地最大的地主。
朱见泽向朝廷要地要待遇的同时,汝宁崇王府的建造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成化十年三月,朝廷派内官监右监丞高远、工部员外郎陈舒对原来的秀王府进行了勘查,认为原来的秀王府规制太小,需要改建、扩建。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没说,那就是原来的秀王府不仅狭小,还是个豆腐渣工程。
据《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记载:“成化七年二月戊午,工部员外郎邵能先奉命往河南监修秀王府。及王之国甫一年,奏制度狭小且损坏脱落,不堪居止。”不可思议的是,对于整个事件的处理,朝廷仅仅是对当事者“停其俸”,让他到汝宁府对王府进行修葺。
《明史》对秀怀王赞美有加,而透过这些华丽赞美,可以看出秀王朱见澍其实是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逆来顺受的主。这可能与他早年与父母囚禁南宫缺衣少食、受人白眼的苦难经历有关。虽然他的弟弟崇王朱见泽、吉王朱见浚也出生在南宫,但他们年纪尚幼。朱见澍是明英宗在南宫活下来的诸子中唯一对这段经历印象深刻的人,谨小慎微、小心活着的生活理念伴随了他的一生。
我们没有证据证明朱见澍的英年早逝与“豆腐渣王府”这件事有关,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桩不了了之的事件,应该给这位性格敏感的大明王爷添了不小的堵。《明史》赞美秀怀王循礼爱民,说:“王居隘,左右请迁文庙广之。见澍不听,曰:‘居近学宫,时时闻弦颂声,顾不美乎!’”而真实的情况是:“往者秀怀王开府于学西,寻谓府隘且卑,增拓而更构,始毁学并其地。”正是那位把王府修成豆腐渣工程的邵能先在对王府修缮的时候,顺便把汝南文庙和汝阳县学给毁了,以致造成“学废而师生散行道”。不知道这事是否是这位性格懦弱的大明王爷的本意,反正县学被毁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当时翰林、四明人杨守陈写于成化十年春的《重兴汝学记》一文里。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与当地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促进地方志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