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宜阳县志
(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 十六卷
恒伦修,谢应起续修,刘占卿纂。伦,内务府正白旗人,附监,同治三年(1864)来任知县。应起字虞臣,山东福山县人,拔贡,光绪五年(1879)来任知县。占卿字鹭序,本省延津县人,举人,锦屏书院主讲。
本县志书自乾隆志后,近一百三十年未修。恒伦任知县时,延邑绅共修,稿成付梓,镌刻未就,以去任而事未果。嗣后徐彬知县手为点窜,订其错讹,意在重修,因时值荒歉。有志未逮,解组时以所校本授与本县绅士陈一经。谢知县来任二年,集邑之官绅谋修之,陈一经呈出徐校本,谢知县以为应再加增修近十数年事,命原参与此事的县丞龚文明襄办司理,志书乃成。此志由恒伦始,徐彬续,谢应起终,经三知县历十数年而成。
书凡十六卷。志目曰:卷一序,修志姓氏,凡例,目录,图;卷二天文;卷三舆地,沿革;卷四祀典,礼仪;卷五建置,学校,赋税;卷六风俗,土产,古迹;卷七官职,武备;卷八至九人物;卷十绅音;卷十一至十二列女;卷十三至十五艺文;卷十六金石,轶事。各门又领目若干。
此志较乾隆旧志大有改观。在体例上,旧志无表,兹立沿革、阶级(职官)、梯云(选举)三表;又增武备、金石、轶事三门,填补了空白。在内容上丰富许多。本志于山川形胜考核颇精,如宜阳有八关城,新安县亦有,宜阳有兴泰宫,洛阳亦有,究竟属谁,皆以《元和郡县志》、《新唐书》记载为断,又以《后汉书》、《水经注》、孔安国《尚书传》中有关记载,查实了熊耳山在古之宜阳的位置与今之不同处。注重地理山川是历代志书的传统,本书亦然,但同时又十分重视社会生活。风俗门列分聚、节序、占验、四礼、方言五目,各目又领小目,例如分聚中又有服含、文风、农功、工匠、商贾、市廛、妇职、礼事八小目记述,展示了较全面的社会状况。其中工匠中有关工价的记载:“工作以日计,泥木工论大小,除饭食外每日得工价钱二三十至三四十文不等,他工仿此。逢丰青年岁,缓急另酌,官工向有定数,不同此格。至挑夫、抬夫、针工、油漆匠、锡匠,俱照件论价,不拘定论,工大抵农忙岁暮较平时多耳。”此种资料在河南方志中实属罕见。方言以天、地、人事、物情、饮食、交接、宫室、称呼八类记录,很有特色。土产采集较全,仅药类即达92种。金石虽是新设,所收亦丰。计有汉、魏、北齐、后周、唐、宋、金、元、明各代,以唐最多。每种记其尺寸、样式、出土地点、藏者姓名、碑文内容等,济济大观。
总之,兹志精华处特多,是本县亦是全省不可多得的佳志。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挖掘和整理地方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这些文献和资料包括历史文书、史料、地方志、家谱、文物等,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通过对这些文献和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可以还原一个地方的历史面貌,揭示其文化底蕴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