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禧(1866-1931),浙江衢县人。祖籍福建,清初先祖为避耿精忠之乱,迁至衢县。民国六年任恩施县知事,在短短一年的任职期内,补刊同治版《恩施县志》,并就其讹误撰成《施州考古录》一书,为恩施州最早的一部区域性人文志。郑永禧在校勘同治版《恩施县志》时,发现原书导源于施州卫《旧志》,所载历史沿革、人物故实,多所漏略,而且前后抑复、舛讹参互,于是郑氏准备续修此志。在公余之暇,对恩施历史上有争议或者记载失据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名人胜迹,或爬漏剔抉,援典籍以互参,或亲临实地,以考古而决疑。不到一年,考证同治版《恩施县志》讹误43条,撰成《施州访古录》二卷。刊印时,其接任恩施县知事吴良更名为《施州考古录》。
《施州考古录》全书分上、下两卷,共43篇文章(上卷20篇,下卷23篇)。其体例为史论结合、文献考证与实地踏访结合,先列出同治版《恩施县志》讹误,然后援引典籍或者实地查访的材料进行辨证,得出较合情理的结论。其内容包括从恩施人文始祖廪君到清末三千多年来恩施县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民族演进、名胜古迹、县域城郭、史迹文化、人物春秋、民间逸闻等十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回答了人们想知而未曾知、想说而没法说、想论而无从论、想争而无由争的问题,是研究恩施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施州考古录》不同于一般的考辩,不仅史论结合,而且富有文采。其中有很多篇什本身就是文史故事,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比如《柳州城》、《施王屯余址》诸篇为作者之亲历踏访之地,文采飞扬,有如游记;特别是《施州八景》,郑氏补缀八首五律,借施州美景,抒发作者雅趣,让人顿生向往。如“桥东可沽酒,许我杖扶藜。”(《清江观澜》)“问月月无语,空传太白名。别饶山水趣,枨触古今情。”(《碧波问月》)“清江盘折下,犹见数峰青。”(《龙洞通潮》)“留得指挥迹,来听读《易》声。”(《客星晚霞》)等。他把《李白流放夜郎问月故事》既作为一个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研究,又转引王庭桢《重修问月亭记》、《金缕曲》以及诸家和曲,瀑泉杨守胜《集古十章》以及秦馨、曾传章等人诗作,这本身就成了一段文史佳话,至于李白到没到恩施,恩施是否为古夜郎地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县志的编纂需要注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编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确保编纂的内容准确可靠。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友自行上传分享,资料仅作原著读后感交流,其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不得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售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本站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此资源仅为搜集整理的劳动行为及服务器日常运营维护所需费用,不代表作品素材本身的价值,下载后请24小时内删除。请支持正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