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插图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插图1

陈池养:莆田水利第一功臣

清道光元年(1821),(10)陈池养告辞居官十载的畿南冀地,返归莆田故里。因老母目病,复患痼 疾,他不敢远出宦游,并从此不再出仕,全身心投入故土的公益事业,尤以兴修水利事业为重。
道光二年(1822),陈池养主持修太平陂石圳;三年,修南安陂,建渔沧溪兴文桥;四年,筑航头堤;五年,修木兰陂,开南洋上、中、下三段沟渠。修洋城、林墩、东山三座斗门;七年,在宝胜溪筑三道拦水堰。同年,筑东角、遮浪镇海堤,明年堤城;九年,填洋城门斗矶,设南洋涵 ,开木兰陂分流大沟、延寿陂经流大沟,环城濠沟和涵江沟;十二年(1832),增筑延寿石堤;十三年,抢筑新浦海涵和下江头、余埭、西利、桥兜堤;十九年,连续三年挖宝胜溪三堰沙石,加固涵底、石堤,防止冲决;二十二年(1842),整修东角土堤,堵寒漏孔,填充堤外石矶,以杀潮势,自此对东角堤开始实行岁修。截沙洋尾斗门。相继于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造通水石涵、筑沿沟石堤,二十六年冬,集资石造海涵;二十五年,集修企溪斗门;二十六年秋,修固木兰陂十二门石,廻澜桥尖和万金斗门;开挖宝胜溪冲壅沙石,筑临沟短堤;修固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七年元旦,督修水捍堤,察知过水涵吃重;加固东角第三洋石涵;改慈圣门木涵为石涵;砌遮浪赡斋埭石涵;修固无尾沟石堤。砌延寿桥下直堤与横堤。二十八年,修筑宝胜溪水毁右堤;整修被淹后漏穴的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九年冬,挖掘宝胜溪堰内冲积沙石;培筑整固东角、遮浪多处土、石堤。(11)
从上列水利工程项目年录,可以看到陈池养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及其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他在道光七年所主持的东角、遮浪镇海堤工程,是莆阳水利史上一座丰碑。
始建于唐中和间(800—820)的东角、遮浪镇海堤,可谓莆田的生命之堤。明太祖洪武三十年 (1397),因镇海堤溃决,海水淹至壶公山下。尔后屡修屡坏。清道光七年(1827),镇海堤再次溃堤八百丈。抢修之后,府县立足长远之计,集资筹建石堤,命陈池养主持其事。池养进见闽浙总督孙尔准时,孙总问他为何董事只有一人?池养对曰:“大役既兴,谤议必腾,非坚持不可。人少同心;势不相下,则事败矣!矧(况且)事大且难,亦无别人敢任也。”(12)孙总督倡捐银八百两,出示晓谕在省司、道、府,兴郡府、厅、县,各捐廉俸支持工程。
工程因地制宜,仿照浙江海塘办法,址立松椿,堤垒石十一层,以蜃(大蛤)灰和红土为浆粘合,纵横十一层,底八尺,面四尺,高一丈一尺,首尾减杀。建石堤一千一百十四丈,东、西两涵,洞圆二尺。堤外险工,堆乱石十一万五千块,每块约二百斤,垒壳港石矶一座。于道光七年(1827)八月动工,翌年四月完工。并令堤户筑附石土堤与内堤等配套设施。
由于堤处大海正顶,朔风严寒凛冽;海舟运石(取自埭头大蚶山、福清大武山),顽重不灵,施工难度很大。幸而天公作美,虽冬如春,波恬冻释,石随潮至,功计日成。堤成之后,总督孙尔准亲临东角,循堤巡视,谈笑甚乐。于驿馆对幕友喜曰:“堤成,莆百世利也。吾无恨矣!”并为堤命名“镇海”,手书勒石。自此之后,对陈池养治水深信不疑。(13)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角村建崇报祠,奉祀孙尔准。陈池养赋诗颂其功,曰:“万顷桑田近海湄,曾经两度驻旌麾。开渠朝引涓流活,鞭石秋防海浪费危。已见功成垂不朽,自非力大孰能为?恨无手笔如韩愈,肯让韦丹胜迹垂。”(《祀闽督孙尔准》)
陈池养完成上列近五十个水利工程,计划着手进行的还有南北洋沟渠疏濬、入海,沿海村庄堆矶护堤,使华陂塌坏修复,以及崇报祠续建等十多个工程。并亲自草疏奏请,争取朝廷的支持。(15)为兴修莆田水利呕心沥血,任劳任怨。自元旦至除夕,饥不遑食,体无完衣,道路奔驰,室人交谪。
清咸丰元年(1851),陈池养在参与编修省志时,广搜有关莆田水利史料,纂成《莆田水利志》一书,分图说、水道、陂塘、堤防、祠祀、章奏、公牍、传记八门,凡十数万字。意在“良有司诚取而观之,亦可知水利之关系莆田,则修不易,而加意修葺矣。”(16)迄今仍不失为莆田水利史料全集。
陈池养治水,完全是无私奉献。南洋开沟时,兴化知府欲定修金(津贴),以兴安、擢英二书院教席所得,用于支付他的出行轿费及捐项。由于工程苦累,池养两度得胃痛病。道光十二年(1832)九月,大病一场,以至食量大减,仍扶病主持各地水务。开南洋沟、筑镇海堤后,又开北洋沟,功钜役重,亲人劝阻之,老母深明大义,曰:“大事也,善为之。”治水功大事艰,时闻毁谤。池养以事业为重,坦然待之,因自号“憨子”(傻子),直至事成,“谤者皆颂”。(17)真是可敬可爱,可歌可泣,堪称莆田治水第一功臣。
热心公益 赤诚为民
陈池养居乡近四十年,凡有利于民生的公益事业,无不热心参与,为民请命。
清道光十六年(1836),莆田大旱民饥,陈池养上书兴化知府王慎初,建议招商赴江浙籴米,以接济民食,“民赖不饥”。(18)咸丰七年(1857),上书郡府分拨泉州所载回的台湾米,接济莆田民食。道光、咸丰间,莆仙乌白旗械斗不绝,扰害乡里,阻绝水路交通。陈池养上书郡府,提议剿捕魁首,平息械斗,以维护社会秩序。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陈池养倡议兴修试院及四门城楼。翌年,修郡庙、先农坛、节孝祠、忠义祠等,以倡礼教。咸丰三年(1853),他针对当时形势,主持整固郡城设施,修复城墙崩口,修补雉堞,封堵城基涵洞,砍伐附城树木,确保城防安全。并组织训练团勇,加强防卫力量。当年九月,永春红钱会林俊率众连下永春、仙游二城,乘胜趋莆。陈池养预造军械,日夜巡城。林俊二度围攻莆城,均被击退,使莆城免遭侵扰。兴化知府奏准加陈池养兴化府同知官衔。
陈池养在为公事劳形的同时,不废笔墨。为府县众多公共工程的募建代官作引,落成作记。同治十七年(1891),他赴省预修《福建省志》,自纂《莆田水利志》。晚年,撰文追忆先世及父母事迹,记述畿辅服官事略,收入《慎余书屋文集》(一称《逸叟文集》),另著有《慎余屋诗钞》、《毛诗择从》等。(19)
清咸丰九年(1859),陈池养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一岁。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旨入祀乡贤祠。
纵观陈池养一生,无论畿辅服官,或是居乡治水,可谓大仁大勇、清正为公、赤心为民。池养晚年追忆一生事业与个人生活,作《逸叟自赞》云:“莆阳逸叟,生而贫,幼而敏,教以正。弱冠通籍,宰畿辅十年,壮而起,所至有声。穷甚作《送穷赋》。奉父讳,得众助脱归,既旋里,完父凤山寺未竟功。乃修陂太平,建桥渔沧,筑堤航头。大吏闻之,以为能任。修木兰水利,浚沟截堰,建海塘,填石矶,障溪流。功大事艰,生命以之。幸就绪,仍获谤,因自号lsquo;憨子rsquo;,如是十余年。会游饥劝粜,海溢又免于患,谤者皆颂。复抢下江头、桥兜决口,造新浦、西利、下江头石涵,屡增补宝胜、东角、延寿堤堰石工,整郡庙、先农,节孝、忠义、历坛,文场、城楼,泊北门外诸桥,如是又十数年,亦稍厌苦矣。老而颓,称为莆阳逸叟。乌能逸然不泊泊于富贵利达,能耐穷习苦受谤怨,以成其憨也?又熟得谓叟之非逸乎哉!”
诚如所论,超越世俗,不求富贵利达,而能耐穷习苦,受谤受怨,正是其立功建业、为民所德的关键所在。“憨”与“逸”乃是其人格的光辉。道光二十八年(1848),陈池养奏请朝廷扶助莆田治水后续工程疏中云:“池养不慕纷华,不竞侈靡,惟服官居乡,不敢妄取,座底困穷。”志在“留莆人数百年之利”。
陈池养作《莆田水利志·自叙》云:“夫水,动物(变动之物)也。久则必变;变,不为利,必为害。得人而后,能去其害,永其利。”“池养所恨其事(指治水)之不终,而叹其年之已老也。”他勇于肩负历史使命,不负莆田父老乡亲寄望,以治水为生,利民为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治水之大功,为人之高德,赢得时人由衷的拥戴和称颂。清代秀才林春声云:“兴莆水利,甲于八闽。”(《春溟先生像赞》)。宋湖民云:“功德在民宜可社,声名并世孰如公?”后人以“有德者”,将他供奉于东角崇报祠(今莆田镇海堤纪念馆)宝帐中,奉之如神,至今香火不绝。他主持兴修的镇海堤,依然屹立兴化湾之顶,御风抗浪,捍卫南洋沃土和莆田百万人民的安全。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和呈现。通过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示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和特色。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古籍收藏网
清光绪《莆田水利志》莆田水利第一功臣陈池养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积分28
立即购买

上百万部古籍尚待上架,添加客服微信:AB360066-----可代找各种版本的县志、海外版孤本古籍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注:支付成功后会自动返回本页 显示下载地址,或手动返回刷新本页。

付费后下载链接若是失效联系客服微信:ab360066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