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柳边纪略
清杨宾撰,成书于康熙三十五至四十六年(1696—1707)之间或稍后。有木犀轩藏清抄本、道光间刊《昭代丛书》本、光绪间刊《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本等,今有周诚望等校点本。五卷。书名中“柳边”者,即“插柳为边”,它是从清初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参和放牧之用。《纪略》记述了清初盛京宁古塔、瑷珲三将军所辖地区即柳条边外的形势、山川、道里、卫所、官制、兵额、城堡、驿站、部落、寺庙、贡赋、物产、民情、风俗等。对于古迹所在,流人遭遇,尤为注意,从中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的各种情况。《清史稿》说: “宾撰《柳边纪略》,述塞外事甚详。”《清史列传》亦说:“其书网罗巨细,足以订史书之谬,而补版图之缺。”实不过誉。
《柳边纪略》是一本东北历史地理类专著,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全书共有5卷,45000余字,洋洋洒洒,记述了东北地区的山川地理、官制兵额、驿站关隘、物产互市、民族风俗等情况。《清史稿》称:“《柳边纪略》述塞外事甚详。”《清史列传》称:“其书网罗巨细,足以订史书之谬,而补版图之缺。”梁启超先生说,此书“开创了边檄地理之研究”。
能为后人留下这样一部专著的杨宾,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江南一带有名的布衣才子、书法家。杨宾一生著作颇丰,有《晞发堂诗集》《晞发堂文集》等近十种传世。他的著作绝大多数与金石书法有关,史地类作品仅《柳边纪略》一本。
杨宾写这本《柳边纪略》,纯属偶然。如果他的父母没有流放宁古塔,他的头脑里恐怕连“柳边”这个概念都没有。如果他没有历尽千辛万苦去宁古塔探望父母,东北山川是什么模样,他也不会知道,更谈不上写“纪略”了。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与当地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促进地方志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友自行上传分享,资料仅作原著读后感交流,其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不得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售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本站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此资源仅为搜集整理的劳动行为及服务器日常运营维护所需费用,不代表作品素材本身的价值,下载后请24小时内删除。请支持正版。
THE END